(2024年7月)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。为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,甸中镇以小甸中“千万工程”省级示范村创建为抓手,积极探索村庄建设简易审批、衔接资金以工代赈、绿美建设全民参与模式,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甸中样板。 一、基本情况 小甸中村下辖三个村民小组,共398户1252人,小甸中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,共有党员89人。小甸中村“千万工程”示范项目小甸中组部分概算投资130万元,项目建设主要涵盖雨污分流、道路修复、危房拆除、村庄绿化等内容,目前已完成工程简易审批(根据国家发改委、自然资源部、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村庄建设项目施行简易审批的指导意见》,允许地方结合实际,将部分审批事项依法委托乡镇政府实施,对利用扶贫资金实行以工代赈、需要使用农民工等特殊情况,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不进行招标),形成实物工程量55万元,其中发放农民工工资65人、16.7万元,占比30.38%,超过相关文件要求的人员工资占比不低于20%要求。村内新增绿化面积845㎡,进一步提升了村庄颜值。 二、主要做法 一是实现一个经验落地。项目前期镇村组干部就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赴牟定考察学习,聚焦污水乱排这一影响村庄人居环境关键问题,学习借鉴牟定“大三格、小三格”处置经验,聚焦厨卫污水直排突出问题,打通“厕所革命”末端环节,村庄生产生活污水做到应接尽接,村民化粪池污水接入大三格集中处理,再流入小型生态氧化塘,最终成为农业生产灌溉用水,实现生产生活用水有序循环,达到污水治理全覆盖的效果。 二是发挥一个核心作用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,小甸中村“千万工程”示范村建设项目采取以工代赈(村民自建)模式建设,在依法依规成立项目理事会过程中,项目理事会人选由村“两委”研究提出,镇党委提级把关,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,理事会由镇村组干部、群众代表、施工队成员组成,在理事会章程中明确理事会研究决定施工组织、材料采购、账务管理等重点事项前,需报村党总支前置审核,发挥好镇村两级党组织领航掌舵作用,确保整个工程项目在推进过程中方向不偏,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。 三是凸显“五变”工作成效。一是模式变,甸中镇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工程实施采取以工代赈模式,相较传统的招投标模式,能够节约资金总额20%-30%的利润税费及工程管理支出,让更多资金直接用于项目建设,让更多群众实现务工增收。二是想法变,通过政策宣传,引导群众参与乡村建设,为家乡建设投工投劳,从“要我干”变成“我要干”,已建房群众自发捐赠剩余闲置钢筋、水泥、砖块、瓦片等建筑材料用于项目建设,形成了合力共建的良好氛围。三是收入变,项目采用自建模式实施,共有65名本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,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5人、低保户1人。改变了本地群众以务农为主的单一收入结构,拓展了务工收入,截至目前共发放2次劳动报酬共计167120元。四是能力变,项目采取技能实训+以工代训的方式,在施工过程中通过“技工带普工”的形式实现“零工变小工、小工变大工”的转变,帮助参与务工的群众掌握实际操作技能,为下步组建本地“农民工匠”队伍探索了有效路径。五是角色变,项目坚持群策群力,周边企业纷纷捐资捐物支持项目建设,三峡新能源公司捐赠挖机台班10天,红砖厂自愿捐赠砖块5万余块,油橄榄种植企业捐赠绿化树苗500余株,凝聚村企联动建设合力,本地建筑老板主动加入施工队伍,发挥自身特长,在工序安排、人员组织、工程质量管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,从“土老板”转变为“新乡贤”。 三、下步打算 在下一步工作中,我们将对照省级“千万工程”示范村创建标准,进一步落实落细各项要求,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: 一是抓项目推进。聚焦县委农办督查反馈小甸中村“多规合一”村庄实用性规划入库等问题整改,紧抓雨季晴天施工间隙,力争在全面进入烟叶采烤农忙季前完成项目建设。 二是抓常态管护。坚持“建管结合”,围绕项目建成后的村庄保洁、绿地管护、设施维护等事项,召开村民代表会议,修定村规民约、制定管护制度、用好公益性岗位、结合基层支部“主题党日”活动常态开展村庄保洁工作,全面开展“村庄洗脸、颜值提升”行动。 三是抓流程规范。做好资料规整,对照相关政策文件要求,全流程梳理项目申报、实施、验收、管护过程中产生的台账资料,梳理出一套合法合规、简便易行、能学好用的制度规范,为村庄建设以工代赈类项目提供案例参考。 |